研究揭示中生代传粉昆虫丽蛉生态位分化

简介: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人们对被子植物时代之前的传粉昆虫及其生态位知之甚少。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刘青和张青青在研究员王博指导下,与中国农业大学刘星月团队、临沂大学郑晓廷团队合作,报道了27个丽蛉标本,并对丽蛉的传粉行为、化学通讯行为及伪装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该研究于9月1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自从达尔文在1877年《兰花的传粉》一书中首次注意到传粉蛾类长口器与兰花花管的长度匹配关系,许多生态学家都报道了现生昆虫长口器与植物花管的协同演化关系。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其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类似,因此丽蛉口器长度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次发现的丽蛉来自于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和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侏罗纪的燕辽生物群。不同物种丽蛉的口器长度在0.6至18毫米之间,其中缅甸琥珀中丽蛉口器长度在0.6至3.2毫米之间,而中生代沉积岩中丽蛉口器长度在5至18毫米之间。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不同种类的昆虫口器长度具有较高分异度,口器长度高度多样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长度的多样性,表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经出现。传粉生态位分化提高了传粉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白垩纪传粉昆虫和虫媒植物的演化。

伴随着传粉形式的多样化,丽蛉也演化出了独特的化学通讯和防御机制。缅甸雄性丽蛉的触角为中生代昆虫中罕见的栉状结构,而雌性为念珠状或丝状结构。栉状触角增大了触角表面积和传感器的灵敏度,增强了雄性感知雌性释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垩纪时期丽蛉可能已具备长距离的化学通讯能力。此外,丽蛉翅上具特殊眼斑。这些眼斑在丽蛉中具重要的防御功能,通常个体越大的丽蛉眼斑越明显,个体越小的丽蛉眼斑越淡甚至消失。

触角的性二型和眼斑的存在表明丽蛉在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丽蛉与取食植物之间的传粉生态位分区进一步促进了丽蛉的多样性。然而,或许就是丽蛉与其取食植物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随着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为主)在晚白垩世的衰落,丽蛉也随之灭绝。

该项研究得到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a19be680b07bd8ea73db8f740313bc58abf6e796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9-20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 中科院之声”,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 中科院之声”。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监控
向硅基文明致敬的认知计算? 从一个真实的Watson到认知商业
向硅基文明致敬的认知计算? 从一个真实的Watson到认知商业
向硅基文明致敬的认知计算? 从一个真实的Watson到认知商业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传感器 人工智能
AlphaGo背后这项核心技术,后来怎么样了?
近年来,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RL能够解决以前难以处理的问题,例如学习直接从像素玩视频游戏。
让失声群体重获“新声”,脑机接口领域现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解码器,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基于大脑数据合成语音。
205 0
两团队在《自然》上发布重要抗癌研究成果,消化系统肿瘤或有望治愈
在细胞水平以及模型小鼠身上证实,WRN和MSI是合成致死的“好搭档”。
554 0
RNA与DNA曾是一体?生命起源论或被颠覆
解开生命起源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我们当前对医药、化学等领域的理解。
484 0
|
数据可视化 大数据 数据挖掘
学界 | 大数据背景下,景观研究怎么做?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在下并不想将很多有关于大数据景观的大概念和大理论摆出来,因为并不直观也很难理解,所以,直接想给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1384 0
|
人工智能
杨静:智能进化的终极目标——从生命3.0谈起
马斯克又有一本新书推荐,这部 2017 年 8 月出版的新书《生命 3.0: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生而为人》,作者为MIT物理学家麦克斯 · 泰格马克。这本书上线仅一天就登上美国亚马逊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类” 书籍排行榜首位,书中对人类与 AI 的终局做出了各种假设。
353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