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操作系统下挂载硬盘光驱和U盘 Windows分区

简介:

Linux操作系统下挂载硬盘光驱和U盘 Windows分区


mount -t iso9660 /dev/cdrom /mnt/cdrom 挂光驱

mount -t vfat /dev/fd0 /mnt/floppy 挂软驱 (文件内型可以自己选)

mount -t vfat (-o rw,utf8,umask=000) /dev/sda1 /media/USB


linux系统默认挂载的windows分区中文显示不正常。光驱中的中文也不能正常显示.解决方法如下:


1.自动挂载


修改/etc/fstab 在挂载参数中增加iocharset=utf8

示例如下:

/dev/sda5 /media/sda5 vfat iocharset=utf8,defaults,umask=0 0 0

/dev/hda /media/cdrom0 udf,iso9660 user,noauto,iocharset=utf8 0 0


我的是sata硬盘。/dev/sda5是硬盘的一个分区。/dev/hda是光驱。其中"umask=0"表示普通用户也有读写的权限。


2.手动挂载

挂载的时候加上参数-o iocharset=utf8

示例如下:

$ mount -o iocharser=utf8 /dev/sdb1 /media/usb


mount命令详解


mount命令详解


功能:加载指定的文件系统。

语法:mount [-afFhnrvVw] [-L<标签>] [-o<选项>] [-t<文件系统类型>] [设备名] [加载点]

用法说明:mount可将指定设备中指定的文件系统加载到Linux目录下(也就是装载点)。可将经常使用的设备写入文件

/etc/fastab,以使系统在每次启动时自动加载。mount加载设备的信息记录在/etc/mtab文件中。使用umount命令卸载设备时,记录将被清除。

常用参数和选项:

-a 加载文件/etc/fstab中设置的所有设备。

-f 不实际加载设备。可与-v等参数同时使用以查看mount的执行过程。

-F 需与-a参数同时使用。所有在/etc/fstab中设置的设备会被同时加载,可加快执行速度。

-h 显示在线帮助信息。

-L<标签> 加载文件系统标签为<标签>的设备。

-n 不将加载信息记录在/etc/mtab文件中。

-o<选项> 指定加载文件系统时的选项。有些选项也可在/etc/fstab中使用。这些选项包括:

async 以非同步的方式执行文件系统的输入输出动作。

atime 每次存取都更新inode的存取时间,默认设置,取消选项为noatime。

auto 必须在/etc/fstab文件中指定此选项。执行-a参数时,会加载设置为auto的设备,取消选取为noauto。

defaults 使用默认的选项。默认选项为rw、suid、dev、exec、anto nouser与async。

dev 可读文件系统上的字符或块设备,取消选项为nodev。

exec 可执行二进制文件,取消选项为noexec。

noatime 每次存取时不更新inode的存取时间。

noauto 无法使用-a参数来加载。

nodev 不读文件系统上的字符或块设备。

noexec 无法执行二进制文件。

nosuid 关闭set-user-identifier(设置用户ID)与set-group-identifer(设置组ID)设置位。

nouser 使一位用户无法执行加载操作,默认设置。

remount 重新加载设备。通常用于改变设备的设置状态。

ro 以只读模式加载。

rw 以可读写模式加载。

suid 启动set-user-identifier(设置用户ID)与set-group-identifer(设置组ID)设置位,取消选项为nosuid。

sync 以同步方式执行文件系统的输入输出动作。

user 可以让一般用户加载设备。


-r 以只读方式加载设备。

-t<文件系统类型> 指定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常用的选项说明有:

minix Linux最早使用的文件系统。

ext2 Linux目前的常用文件系统。

msdos MS-DOS 的 FAT。

vfat Win85/98 的 VFAT。

nfs 网络文件系统。

iso9660 CD-ROM光盘的标准文件系统。

ntfs Windows NT的文件系统。

hpfs OS/2文件系统。Windows NT 3.51之前版本的文件系统。

auto 自动检测文件系统。

-v 执行时显示详细的信息。

-V 显示版本信息。

-w 以可读写模式加载设备,默认设置。


简单用法:

fat32的分区

mount -o codepage=936,iocharset=cp936 /dev/hda7 /mnt/cdrom (mount -t

vfa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7 /mnt/cdrom)

ntfs的分区

moun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7 /mnt/cdrom

iso文件

mount -o loop /abc.iso /mnt/cdrom

软盘

mount /dev/fd0 /mnt/floppy

USB闪存

mount /dev/sda1 /mnt/cdrom 说明: /mnt/cdrom 目录必须存在


所有/etc/fstab内容 mount -a


可以指定文件格式"-t 格式", 格式可以为vfat, ext2, ext3等.


镜像文件:

mount fileName mountPoint -o

loop,fileName是镜像文件名(*.iso,*.img),其它的不用说了,跟上面一样。用例:如我有一个a.iso光盘镜像文件,mount

a.iso a -o loop,这样进入目录a你就能浏览a.iso的内容了,*.img文件的用法一样。


显示中文方面,如果是fedora core 1 的话,用utf8更好

mount -o iocharset=uft8 /dev/hda1 /mnt/c

mount -o iocharset=uft8 /dev/sda1 /mnt/usb

mount -t smbfs //ip_addr/share/dir /mnt/smb/share -o

iocharset=uft8,username=name, password=passwd


开机就mount上windows下的分区

自动将windows的d盘挂到/mnt/d上,用vi打开/etc/fstab,加入以下一行

/dev/hda5 /mnt/d vfat defaults,codepage=936,iocharset=cp936 0 0

注意,先得手工建立一个/mnt/d目录

mount局域网上其他windows机器共享出的目录(bjchenxu)

mount -t smbfs -o username=guest,password=guest //machine/path /mnt/cdrom

----------------

其实ISO也是一个打包文件,和rar以及zip文件类似,只是他们的格式不同罢了;我们能把iso挂载到一个目录中;


首先我们要把iso加载到一个目录,用的是。


mount -o loop ISO文件名 目的目录


比如我们要把 iso 临时加载到 /mnt/temp目录中,当然我们首先要建这个目录。


# mkdir /mnt/temp


然后我们来加载FC4的第一张ISO文件;


# mount -o loop /mnt/wind/FC4-i386-disc1.iso /mnt/temp/

# ls /mnt/temp/

autorun GPL README RPM-GPG-KEY RPM-GPG-KEY-fedora-rawhide TRANS.TBL

eula.txt images README-Accessibility RPM-GPG-KEY-beta RPM-GPG-KEY-fedora-test

Fedora isolinux RELEASE-NOTES RPM-GPG-KEY-fedora RPM-GPG-KEY-rawhide


我们所需要的RPM包就位于 /mnt/temp/Fedora/RPMS 目录中。

--------------------

安装检测方法及步骤(以root用户权限执行):


首先在未将移动硬盘USB线接入主机前,先使用以下命令查看当前系统中已有的硬盘设备:


fdisk –l /dev/sd?


将移动硬盘USB线接入主机,并再次使用上述命令查看,此时如果一切正常,应可看到硬盘列表中已多出一项,其设备名类似/dev/sda8或/dev/sdb1等。


在/mnt/目录下创建用于挂载移动设备的挂载点:


mkdir /mnt/usbhd


使用以下命令来挂载该移动设备:


mount /dev/sdb1 /mnt/usbhd


修改“/mnt/usbhd”的读写权限,以便以安装用户执行内外网操作时能对该目录进行写操作(假定安装用户为wst):


chown –R wst: wst /mnt/usbhd


3. 如果USB移动硬盘不能被检测到或不能正常挂载,请使用以下命令尝试解决(以root用户权限执行):


modprobe usb-storage


modprobe scsi_mod


modprobe sd_mod


并使用以下命令查看USB设备是否已正常安装:


cat /proc/scsi/scsi


lsmod (查看是否有usb-storage)

------------------------------------------------------

Linux系统可以识别Windows分区,默认情况下不自动加载它。但我们有时在Linux中需要与Windows分区交换文件,这就需要加载它。根据不同的交换需要,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加载方式。下面以RedHat Linux 7.3 简体中文版为例来说明。 
一、手工加载 
如果你只是偶尔进行一些文件交换,你又喜欢在仿真终端中捣鼓的话,你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假设要加载的分区在Windows中是G盘,你可以在Linux的/mnt目录下建一个g目录(/mnt是Linux专门为加载各种存储设备而设的目录,默认情况下就有floppy(软驱)和cdrom(光驱)两个目录,然后再推算一下它在Linux中是第几个设备,方法是:Linux把第一硬盘的第一分区标为hda1,扩展分区的第一分区标为hda5,也就是说D盘就是hda5,那么G盘就是hda8,其他的依此类推。 
进入KDE桌面后,打开仿真终端,输入“moun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8 /mnt/g”(不带引号)命令,回车,就搞定了(如图1)。进入/mnt/g目录看一看,怎么样?G盘的所有内容都在里面吧。 
解释一下,“mount”是加载分区的命令,“-o iocharset=cp936”是参数,使用这个参数,我们在加载某一分区后,不仅可以读写文件,还可以正常显示中文长文件名。“dev/hda8”是G盘在Linux下的名称,它是被作为一个设备放在/dev目录下的,“/mnt/g”是加载G盘的目标目录。整个命令的意思是把“dev/hda8”(G盘)挂接到“/mnt/g”目录,并且可以显示中文长文件名,可以读写文件。 
二、半自动加载 
如果你只是偶尔进行文件交换而又觉得在仿真终端中输入命令太麻烦的话,你可以使用这种只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搞定的方式。 
在KDE3.0的桌面上,允许创建应用程序的链接,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建一个mount命令的快捷方式,单击它就可以加载指定的Windows分区。仍以加载G盘为例: 
在桌面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应用程序链接”,在“常规”选项卡的文本输入框中输入你自己指定的名称(如“加载G盘”),切换到“执行”选项卡,在“命令”输入框中输入“moun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8 /mnt/g”,选中“在终端中运行”复选框,点“确定”退出。 
单击桌面上的“加载G盘”图标,终端窗口一闪,G盘就可以加载了。 
三、全自动加载 
如果是经常进行文件交换,希望一进入Linux就加载特定的分区而且又想把这一分区挂接到固定的目录的话,你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用任一文本编辑器打开/ect目录下的fstab文件,把“/dev/hda8 /mnt/g vfat defaults,iocharset=cp936 0 0”添加到最后一行后面,保存后退出。以后每次重新启动系统时都会自动加载G盘。说明:“vfat”表示加载的是FAT32文件系统,如果是“msDos”则是FAT16文件系统,“ntfs”是NT的NTFS文件系统。
 


 本文转自 lover007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wangwei007/903394,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Linux进程概念】—— 操作系统中的“生命体”,计算机里的“多线程”
在计算机系统的底层架构中,操作系统肩负着资源管理与任务调度的重任。当我们启动各类应用程序时,其背后复杂的运作机制便悄然展开。程序,作为静态的指令集合,如何在系统中实现动态执行?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Linux进程概念】—— 操作系统中的“生命体”,计算机里的“多线程”
【Linux】冯诺依曼体系与操作系统理解
本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计算机体系的两大核心概念: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与操作系统。冯诺依曼体系作为现代计算机的基础架构,通过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协同工作,解决了硬件性能瓶颈问题。操作系统则是连接硬件与用户的桥梁,管理软硬件资源,提供运行环境。文章还详细解析了操作系统的分类、意义及管理方式,并重点阐述了系统调用的作用,为学习Linux系统编程打下坚实基础。适合希望深入了解计算机原理和技术内幕的读者。
68 1
Linux 操作系统
在 Linux 中,UID(用户 ID)是标识用户身份的重要概念。UID 唯一标识每个用户,通过 UID 可区分不同用户类别:UID 0 为超级用户,1-999 为系统用户,1000 及以上为普通用户。因此,正确选项为:UID 标识用户、可区分用户类别、普通用户 UID 大于 1000。
深入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
本文旨在探讨Linux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机制,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调度和终止等环节。通过对Linux内核中相关模块的分析,揭示其高效的进程管理策略,为开发者提供优化程序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参考。
163 1
|
3月前
|
Linux 操作系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步探索与准备: 1991年初,林纳斯·托瓦兹开始在一台386sx兼容微机上学习minix操作系统。通过学习,他逐渐不能满足于minix系统的现有性能,并开始酝酿开发一个新的免费操作系统。
111 8
Linux 操作系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Linux系统查看操作系统版本信息、CPU信息、模块信息
在Linux系统中,常用命令可帮助用户查看操作系统版本、CPU信息和模块信息
321 23
2025年1月9日更新Windows操作系统个人使用-禁用掉一下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占用资源的进程-禁用服务提升系统运行速度-让电脑不再卡顿-优雅草央千澈-长期更新
2025年1月9日更新Windows操作系统个人使用-禁用掉一下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占用资源的进程-禁用服务提升系统运行速度-让电脑不再卡顿-优雅草央千澈-长期更新
271 2
2025年1月9日更新Windows操作系统个人使用-禁用掉一下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占用资源的进程-禁用服务提升系统运行速度-让电脑不再卡顿-优雅草央千澈-长期更新
深入解析操作系统控制台:阿里云Alibaba Cloud Linux(Alinux)的运维利器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里云的Alibaba Cloud Linux操作系统控制台的功能和优势。
158 6
云上体验最佳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 Alibaba Cloud Linux | 飞天技术沙龙-CentOS 迁移替换专场
本次方案的主题是云上体验最佳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 Alibaba Cloud Linux ,从 Alibaba Cloud Linux 的产生背景、产品优势以及云上用户使用它享受的技术红利等方面详细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国内某社交平台、某快递企业、某手机客户大数据业务 3 大案例,成功助力客户实现弹性扩容能力提升、性能提升、降本增效。 1. 背景介绍 2. 产品介绍 3. 案例分享
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优化与性能调优####
本文深入探讨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优化策略与性能调优方法,旨在为系统管理员和高级用户提供一套实用的指南。通过分析内核参数调整、文件系统选择、内存管理及网络配置等关键方面,本文揭示了如何有效提升Linux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不同于常规摘要仅概述内容的做法,本摘要直接指出文章的核心价值——提供具体可行的优化措施,助力读者实现系统性能的飞跃。 ####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