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品设计的抄袭、借鉴与创新

简介: 不少人觉得现在的产品设计过程总是伴随着抄袭和所谓的借鉴(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比如产品经理告诉设计师「我就要那个效果」、「你照着人家的产品做」或者「大家都采用这种方式」。而我们似乎总在看到那些优秀产品的设计之后,才知道,设计原来可以这么做。
不少人觉得现在的产品设计过程总是伴随着抄袭和所谓的借鉴(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比如产品经理告诉设计师「我就要那个效果」、「你照着人家的产品做」或者「大家都采用这种方式」。而我们似乎总在看到那些优秀产品的设计之后,才知道,设计原来可以这么做。

昨天和一位朋友还聊到了现在互联网比较浮躁,很容易被市场与金钱牵着鼻子走,最后做出自己不想要也不满意的设计草草了事,这对个人的发展毕竟是不好的。回想自己做项目的经历,其实也经常伴随着抄袭、借鉴,当然也有自己的创新,所以想简单聊一聊三者的关系。

抄袭是无脑的抄袭。

「抄袭」这个词汇本身就是充斥着贬义,从小时候抄作业,到现在很多人抄文章、抄设计,抄袭意指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挪用别人的实现方式,机械地将他人之物强行加入到自身,这是很危险的。

首先值得说明的是,一些基础的结构设计、模式设计、布局设计等都是有规则可循的,遵守规则不应该被称之为抄袭,相信大家也能达成共识。比如当你要设计一个产品的导航结构,你会发现有 Tab 型、侧边汉堡型、顶部 Segment bar型等等,那么究竟选择哪一种结构,应当根据你所制作的产品整体特性来考量,而这些可选的结构,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业规范或平台规范。

抄袭则是,并不仔细筛选哪些内容适合你的平台,仅仅看到竞品或者同类产品在使用、或者负责人主观臆断这种形式合理,就生搬硬套。如此会有这样几个风险:

1.被挪用的结构或设计方式并不适用于本产品业务逻辑。

每个产品的业务逻辑是不一样的,他们有不同的结构深度、功能重点和视觉交互系统:在电商产品的展示中使用类似图片社区的设计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而在协作软件里采用 To-do-list 的呈现形式也未必可取。即便是竞品,相信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某个特质去击败别人,自然也不太可能具备完全类似的业务逻辑,也就不能直接抄袭了。

2.除非全盘照抄,否则从各个产品中搬运一些设计,会导致产品难以形成整体,无法使用户具备统一的交互、视觉认知。

产品设计很讲求整体感,希望各个部分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而非机械的拼凑。有的设计之间是会互相冲突的,比如一屏中同时存在两种滑动手势操作,就会很容易引起误操作;有的时候进入产品的一个页面,发现它与其他部分完全格格不入,比如微博的 iPad 客户端中还会调用一个弹窗浏览器直接显示网页,让我抓狂不已。

3.设计人员无法深入思考,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这条很简单,脱离了思考,就不会明白设计的来龙去脉,回头反馈总结时也无从做起,极大地限制了设计者的个人发展。

借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常有人将抄袭说成借鉴,也许它们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借鉴本身就是参考、学习已有的做法,并纳为己用。

就我最近设计 iPad 客户端一事说,光是产品的导航结构、主体布局就将近花了三天时间才确定,中间改了三次样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下载并使用了大量的 iPad 产品,去查看它们中同类型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比如很有意思的 iPad 分栏),将它们结合自己的产品设计成样例进行对比,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73f029b7d862202710b41705df2cc76809f654c1


(上图是同一个界面的三种呈现形式,最后定稿了最右侧的方案)

借鉴的过程最好关注于模式、结构、布局等比较上层的设计内容,而不要去借鉴下层的色彩、比例、文案等,在借鉴的过程中也经常能发现其他产品的不足之处,这时如果能加入自己的改进,就非常不错了。

创新亦然是双刃剑。

前辈经常教导新手,在每个更好的选择之前,尽可能选择已有的设计模式。以前我经常想一些创(zhong)新(er)的设计呈现形式,自以为很酷很新颖,但给朋友试用之后他们都会觉得——「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创新往往有两个入口,一种是新手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一种则是老手深思熟虑、目的明确。不可否认,很多时候也需要前者来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新的选择,但更多时候,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经验积累,才能做出真正创新的设计。

创新也经常伴随着风险甚至带来失败:太过新颖的设计呈现首先会让用户觉得陌生,新奇之后就是高昂的学习成本;其次创新的设计往往需要经过时间和用户的检验,在提出之始,只通过经验和用户研究来判断,并不一定准确;最后创新也可能带来更高的实现成本,比如需要开发新的程式,不能使用现有的代码框架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创新不会是坏事。我也会经常将自己突发奇想的一些设计方法记录下来,有的时候会作为设计练习写成文章分享出去和大家思维碰撞,学习的是一种过程。

说了这么多,我简单讲讲我自己目前做设计时是怎么样的过程吧。

首先,确定业务逻辑和需求之后,我会先尽可能地脱离已有产品的呈现形式,天马行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纸上手绘大量草图,罗列几种可能的设计模式;

其次,大量使用、体验其他产品,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一方面借鉴、寻找灵感,另一方面也和第一步自己罗列的内容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自身产品的特性,不要被其他产品的呈现形式所干扰、打乱;

最后,尝试将自己臆想的内容进行修正,参考规范和已有产品的实现方法,把最后的呈现形式做出来。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出两版到三版的设计样稿,给朋友或者用户进行对比,再根据意见修改,确定最终样式。

那就先聊到这里啦,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相关文章
|
10月前
|
传感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安全
汽车电子行业开发者的内功心法:汽车软件开发V模型
汽车软件开发过程中的V模型对行业内开发者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模型,是由瀑布模型演变而来的,也是目前汽车行业运用最广的软件开发模型。由于该模型的构图形似字母V,所以俗称V模型。V模型核心思想是通过A-SPICE流程(汽车产业的软件流程改进和能力测定标准)来支持和管理整个开发流程,从需求到源代码的每个过程都有相应的测试。
|
安全 搜索推荐 JavaScript
全员学习低代码,一汽大众领跑数智化转型背后的秘密|《102个开发者故事》第七期
500位低代码开发者,90%来自一线,低代码开发在一汽-大众百花齐放。
1173 1
全员学习低代码,一汽大众领跑数智化转型背后的秘密|《102个开发者故事》第七期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机器人
今日读书:创新之巅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
今日读书:创新之巅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
174 0
今日读书:创新之巅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
带你读《果壳中的5G:新网络时代的技术内涵与商业思维》前言
《果壳中的5G:新网络时代的技术内涵与商业思维》前言
带你读《创新之巅: 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致谢
《创新之巅: 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致谢
|
程序员
老程序员的巨大优势——积累起来的经验——打破30/35岁的魔咒!
  最近找了一份工作,在工作中体验到了以前积累的工作经验的巨大优势。     需求很简单,就是做一个网站,展示一下要出售的商品,再加上一个资讯作为陪衬。当然还要有一个会员管理,会员分类,会员购物车、订单、网银接口等,还有SEO的注意事项,再加上URL重写,还有就是业务员和会员的关系。
996 0
《伟大的小细节: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微创新思维》——1.1 细节创新有没有门道?怎样借鉴创新?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计算机《伟大的小细节: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微创新思维》一书中的第1章,第1.1节,作者:文哲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270 0